职工风采
人文视角|外科医生眼中ICU的“风火山林”:生命守护的多维诠释
“故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。”
2025年元月,按照院里的轮转计划,我暂别了熟悉的普外科,前往重症医学科(ICU)开始为期半年的学习和工作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生死“修罗场”,每一位重症人都在殚精竭虑地保卫着患者的生命安全,下面就是我眼中ICU的“风火山林”。
疾如风 掠如火
作为一名经历过一些风浪的外科医生,我曾自负地认为自己是干练的,但ICU的经历告诉我,我还需要锻炼。正当我步履蹒跚地努力追随着重症前辈的脚步之时,重患不期而遇。这是一名因感染导致脓毒血症的患者,患者此时已出现意识模糊并伴有心率、血压的下降。通过对病史的复习和辅助检查的研判,我初步判定了患者的感染病灶来源于胆系,并做出了患者状态不适合手术、需要介入穿刺的结论,但在系统化治疗面前却犯了嘀咕。万幸的是科里经验丰富的医生都忙碌在各自的“战位”,王丹负责主治医师指导我行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;高崇莹副主任演示了行云流水般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术;浦嫚丽主任坐镇中军指导治疗。随着一条条医嘱的准确下达,在入院的一小时内,完善了液体复苏,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血压,完成病原学的培养,监测乳酸评估灌注状态,并应用高效的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。一套标准的黄金1小时BUNDLE治疗流程。并在后续的三小时内持续监测乳酸水平,留置CVP评估容量反应情况。病来如山倒,面对严重的感染、创伤,在患者暂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,瞻前顾后的观察并不稳妥,要有疾如风、掠如火般的重“拳”出击。
不动如山 徐如林
ICU作为山城百姓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,其医护人员要有着山一般的坚定和冷静。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,面对惨烈的场面,即使胸有惊雷也要做到面如平湖。不动如山不是铁石心肠的漠视生命,而是对于生命的尊重,而是永不放弃的坚守,更是绝境中家属的唯一依靠。
但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”,再强健的体魄也难逃岁月的蹉跎,即使所有人都已竭尽全力,死亡仍是不可避免。中国人常说生老病死,老病是生死之间重要的演习,在一次次的波折之后,我们终究会学会如何告别。
医疗不是少数精英的单打独斗,一个优秀的医护团队才是救死扶伤的中流砥柱。医嘱需要精准的执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,一条条医嘱没日没夜地修正着生命之舟的航迹,那是医护团队的同胞们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,在照亮生命之舟的前行之路。我记得瘦弱的护士栉风沐雨推着平车奔波在检查的路上;我记得身体抱恙的医生打着点滴依旧坚守在病房一线;我还记得当患者突发室颤、心搏骤停的时候,所有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奔向患者,胸外按压、电除颤。
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无数的患者在这个专业团队的治疗中,渐渐恢复健康。这个优秀的团队,就好比深邃的树林,坚毅、挺拔、处变不惊。
这就是我在ICU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。我不习惯用奉献去标榜道德,用崇高去粉饰苦难。我们是健康最后的卫道者,竭尽全力,只希望你能平安归来。
在外科医生笔下,ICU的“风火山林”,是生死博弈的具象化诠释,更是医者精神的深刻写照。“疾如风,掠如火”的紧急救治,是重症医学争分夺秒、果敢决断的专业素养,每一个精准操作、每一项治疗决策,都是与死神赛跑的有力回击,诠释着生命至上的重量;“不动如山,徐如林”是医护团队面对生死时的沉稳与坚韧,是团队协作的默契与力量,在病痛与死亡的阴霾下,为患者和家属撑起希望的晴空。
在ICU里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拼搏;没有惊天动地,只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。这里的医护人员,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,他们是生命的摆渡人,在黑暗中点亮明灯,护送患者穿越生死的激流。这段ICU的见闻,不仅是作者的成长印记,更让我们看到了医疗事业的神圣与伟大,以及医者仁心的永恒光芒。